认知理解课
周老师: | 15840103851 |
---|---|
一部地址: | 周游记智能教育培训中心-沈阳市铁西区12路保工南街34-2 |
二部地址: | 周游记-新宝宝感统融合幼儿园-沈阳市铁西区艳璐街15号 |
留言咨询 更多信息 | |
分享: |
![]() |
摘要
一.认知概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产品介绍
一.认知概念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认知包括认知能力与认知内容两大部分,儿童认知的内容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和过程中逐步相互交织与作用,并且在逐步的发展与完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儿童认知能力包括:
1. 感知觉
2. 注意
3. 记忆
4. 想象
5. 思维
儿童认知内容包括:
1.感知觉
2.物品命名概念
3.形状概念
4.颜色概念
5.数与量概念
6.空间感概念
7.因果概念
8.语言
二.认知障碍简介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
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
三.特殊孩子的认知发展特征
了解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是进行认知训练的基本要求。特殊儿童认知特点:
1.感知觉迟钝或高敏;
2.感受性慢或不适;
3.认知内容范围狭窄;
4.注意力的缺陷;
5.缺乏辨认与统整能力;
6.记忆拙劣或机械;
7.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等。
以上这些都是影响特殊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也是特殊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
普通孩子认知是通过动作和语言活动及行为来表现的,认知的外在表现必须采取动作或语言输出的形式,所以特殊孩子的认知训练大部分时候也要通过动作操作来完成的。同时认知活动获得是通过感官知觉而获得的,所以丰富孩子的感官是认知活动的主要方法。
我们对孩子进行认知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很好的认识世界,获得基本生活技能,进而很好的融入社会,所以对特殊孩子的认知训练也应围绕孩子的实际生活而展开。
如能尽早进行训练,促使孩子对人、物的有意注意和对周围环境的关心、手眼协调、手脑协调、手部动作的协调等多方面的训练,不管孩子的能力起点多么低,都应该尊重孩子现有的水平。从现有水平开始训练,拓展孩子兴趣发展,让兴趣成为孩子学习的动机,使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想学,同时多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
四.特殊儿童认知训练的内容
儿童认知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基础认知,综合认知。基础认知是奠定孩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综合认知就是孩子对事物的思维反映和理解。
提高特殊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方面发展的康复目标。所以在家庭康复中,主要是从基础认知训练开始。基础认知主要包括注意力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1.模仿与指令
这是幼儿学习的基础,也是幼儿学习与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幼儿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孩子早期通过模仿学习并获得能力。
目的:视听知觉的发展、注意力的训练、配合能力、协调能力。
内容:粗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简单操作模仿—复杂操作模仿。
具体:
模仿
(1)大动作模仿:拍手,举手,拍腿,拍肚子等。
(2)精细动作模仿:伸食指、碰两个手指(食指)、指五官等。
(3)声音模仿:啊,窝,额等。
(4)仿搭积木:A.一次一块、 B一次2块、 C一次搭完等等。
指令
坐下、站起来、来、手放下、挥手、抱我、握拳、拍手、转身、跳、亲亲我、 扔掉、关门、吹、拿纸、开关灯、踏步、放在桌子上等等。
2.配对与分类
区别物体的异同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而孩子进行配对能力的训练,目的就在于提高他们区别物体异同的能力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目的:视觉辨别、感知范围、集中注意、归纳能力、思维能力。
内容:(1)物物配对—物图配对—图图配对—书面泛化—生活泛化。
(2)形状分类—颜色分类—大小分类—属性分类。
具体:(定要从基础的开始)
(1)一样的形状,一样的颜色等等。
(2)实物与实物配对(经常做的)。
(3)实物与卡片配对(经常做的)。
(4)卡片与卡片配对(经常做的)。
3.区分和比较
孩子通过对物品的观察从而进行区分和比较,促进其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发展,对数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目的:感知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内容: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
具体:大—小,多—少,长—短,高—矮,厚—薄等。
(1)理解:用相同的东西(让孩子抓住你所给的事物的主要特征,排除干扰)。
(2)表达:哪个是高的?哪个是矮的?
(3)泛化:例如:我们拿出2个不同的物品,提问孩子:哪个大?哪个小?
4.顺序和排列
依照顺序来操作,或通过操作来完成根据某一标准进行的排列活动。
目的:感知能力、区分比较、顺序工作、推理能力、逻辑思维。
内容:左右上下的顺序、大小高矮长短等的排列、事物发展顺序的排列等。
具体:
(1)从大到小排列或者从小到大排列。
(2)从1排到10或者从10排到1。
(3)从上到下排列、从左到右排列、从第1排到第5排排列,等等。
(4)穿衣服的顺序、吃饭的顺序、打开冰箱取物的顺序,等等。
5.物品和功用
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的就是孩子经常使用或者经常见到的物品,在明白“是什么”之后,我们要知道“做什么用”、“怎么用”,为进一步发展生活技能奠定基础。
目的:物品识别、记忆再现、经验反馈。
内容:认识—模仿使用—生活应用(衣、食、住、行类物品)。
具体:
(1)例如:杯子是干什么用的?喝水!
(2)用什么喝水?用杯子喝水。
(3)写字/铅笔、喝水/杯子、吃饭/筷子、剪纸/剪刀、睡觉/枕头、坐/椅子、
画画/蜡笔、洗手/肥皂、梳头/梳子,等等。
6.物品归类
类别概念是孩子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集中体现,分类操作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分类训练必须从儿童所熟知的物品开始。
目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推理泛化。
内容:食品类、服装类、动物类、日常用品类、交通工具类等。
具体:(定要从基础的开始)
(1)颜色(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2)大的(小的)一样的放在一起。
(3)长的(短的)一样的放在一起。
(5)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能穿的和不能穿的等等。
(6)水果(动物、蔬菜、交通工具等等)一样的放在一起。定要切记:水果和蔬菜不能一起教给孩子。水果定要选择颜色鲜艳的常见的,蔬菜定要选择绿色常见的。
(7)等等。
7.命名
进行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有助于他们懂得关于物体和动作的名称,并进而为进行表达物体名称的训练打下基础。在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中,应该首先选择孩子熟悉的物体来开始训练。
目的:动作与词语理解、语言的表达、认知拓展。
内容:常见物品的指认—名称仿说—命名表达(水果蔬菜、日常用品、动物、交通工具等)。
具体:为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一般要求孩子掌握150种的命名量,主要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例如:蔬菜,水果,动物,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等。
8.认识颜色
大部分时候孩子是通过颜色、形状、大小来区分周围的物品的,颜色是三种属性中容易辨认的一种,孩子很容易就能学会利用颜色来对物体进行分类。
通常我们让学前的孩子首先认识2-3原色,其对视觉刺激强度较大。在进行颜色认知训练是一般是从配对归类的方式开始的,因为孩子的视觉感受和分辨颜色的能力早于听懂和说出颜色名称的能力。
目的:视觉敏锐、视觉辨别、概念的理解、再认与迁移。
内容:红、黄、蓝、绿、黑、白等。
具体:在教授孩子颜色时定要切记:红色与黄颜色要分开,绿色与蓝色要分开。
例如:我们一般先教给孩子红色,蓝色,白色三种颜色,有利于孩子掌握。因为这三种颜色的色差比较大,利于孩子在视觉上分辨。
9.认识形状
形状知觉是视觉、动觉(本体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在形状知觉方面,特殊孩子的视觉经验和视觉辨别能力不足是其不能准确认知形状的关键,在进行形状认识训练时要通过多种感官共同完成。
目的:触觉感知、视觉辨别、观察能力、手眼协调。
内容: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具体:
(1)理解(知道)例如:我们拿出2个形状,问:哪个是圆形,哪个是三角形?
(2)表达:这是什么形状的?
(3)泛化:例如:桌子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饼干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10.对人物的认识
认识“我”、认识家人、认识身边的人、认识职业人物,扩展对人物的认识,了解生活环境,丰富社会经验。
内容:认识五官、自我认知、物品所属、职业人物与职业物品的认识。
具体:
(1)基本人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姐姐等等.
(2)职业人物:医生,警察,老师,司机,厨师等等。
(3)让孩子知道这些职业人物的基本工作性质。例如:厨师是干什么的?做饭的。
11.对地点的认识
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区,了解生活环境,培养社会技能。
内容:我的家、我的学校、我的小区。
具体:
(1)命名(对地点的命名)例如:超市,医院,学校等等。
(2)对地点的应用:例如:生病了去哪?去医院。上学去哪?去学校。
12.数学
孩子处在逻辑思维和数概念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
目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
内容: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数的简单运算。